四川人身损害赔偿网!
 
 
 

重点专题

 
 
 
 
 
 
 
 
 
 

交通事故法律法规

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十五”发展计划

日期:2012/7/17 来源:四川人身损害赔偿网 点击:次 【字体:↑大 ↓小】 背景:        

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十五”发展计划

    发文单位:交通部
    发布日期:2001-10-1
    执行日期:2001-10-1
  前言
  《公路水路交通科技 “十五” 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21世纪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科技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交通部制定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五”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五”期间,是我国实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期和打基础阶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计划》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从发展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全局出发,紧密结合公路水路交通十五发展计划的要求,按照交通科技的实际,对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指导全行业的科技工作。
  一、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发展现状
  (一)面临的形势
  1、科技进步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科技进步从来都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技进步不断带来新型运输方式的产生,或推动传统运输方式的优化、升级,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和发展。当今,新技术革命又为运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一方面,现代通信业的高速发展减少了对传统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正推动传统运输业朝着依托高新技术的现代运输业迈进:智能运输系统正在发达国家方兴未艾地发展;传统运输业经过信息化、网络化改造,采用先进运输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正广泛地向现代物流业过渡;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孕育着新型运输装备或新型动力的诞生。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要求,在实现交通运输“两个根本性转变”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必须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正视加入WTO后运输市场面临的激烈竞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在实现交通运输集约化发展的进程中,做好规划,选好、用好现代科技成果,抓准机会,抓住机遇,采取自主开发和拿来主义相结合地方针,大力创新,在尽量少走弯路的前提下,在某些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交通科技发展任重而道远。
  2、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将产生更大更高的要求
  (1)国内外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持续增长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变化。交通运输正成为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活络经济发展的循环系统、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经济全球化要求以先进发达的交通运输业作支撑,为人员、货物的移动提供高效、快速、安全的全球性服务;我国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还将持续相当长时期,原材料运输需求还将保持稳定增长;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批量小、重量轻、价值高、时效性强的产品运输需求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求运输系统相应扩张总体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提供更加快速、安全、舒适的优质运输服务,满足人们对出行方式的多层次、高层次选择的需要,是交通客运面临的艰巨任务。
  (2)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运输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服务性强的产业和产品将得到较快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建筑建材业、设备制造业、汽车工业等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现代网络的发展,使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成为可能,一种新的,集生产、仓储、营销、运输、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将得到蓬勃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加快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大幅度提高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能力。
  (3)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需加快发展。“十五”期间,国家将继续采取扩大内需,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方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前十年建成公路国道主干线系统奠定基础;主枢纽港通过能力有较大增长,水运主通道通航条件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实现安全可靠的运送、建立高效通达的网络、网络经济和促进贸易、节约能源、保护资源和环境、较高的应变和储备能力等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任务。
  (4)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交通运输必须先行
  加快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成符合地区特色的发达的运输网络,改变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提供基础保障,是交通运输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交通运输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
  交通运输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各种运输装备和施工、运营中,除满足运输需求外,还必须同时减小占地多、耗能高、污染环境等负面影响,实施可持续发展。
  (6)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输服务,是交通运输业的根本任务
  交通运输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安全可靠。交通运输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当前事故多、社会形象不好的紧迫问题。从改善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安全性能,增强事故预警能力,完善运输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备的交通安全防范体系,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持社会稳定。
  (7)交通运输必须适应国防战备的需求
  交通运输既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输线,也是巩固国防的“生命线”。现代交通运输必须同时保障运输、抢修、防护一体化,保证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发展运输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必须适应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交通科技进步的步伐,在一些重大技术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技术跨越,加快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发展现状
  1、“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九五”期间,全国交通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部党组“科教兴交”战略,全面完成了交通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在“九五”期间,共评选出“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成套技术”、“虎门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等交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217项。交通建设的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高等级公路设计集成技术、公路快速货运技术、高档公路客车、国际集装箱运输电子信息传输(EDI)技术和示范工程、深水枢纽港建设关键技术和集装箱运输装备等一批国家级和部级的重大成套技术研究成果,有效地提升了公路、水路交通整体技术水平。
  “公路、水运主要技术政策”、“面向21世纪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地方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基本模式研究”等70多项软科学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各级决策的科学化与管理的现代化。
  行业联合科技攻关充分调动了全行业的积极性,“加快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对策研究”、“黄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与病害的防治研究”等一批行业联合科技攻关成果,推动了交通行业科技进步,起到了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结合实际解决不同地区交通发展中关键技术问题的作用。
  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了交通信息化工程骨架。部机关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干部人事管理系统和交通科技信息系统等一批信息资源开发成果,推动了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交通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交通行业管理水平。
  进行了交通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交通行业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标准化工作领域不断拓宽,从传统的产品标准领域向运输安全、服务质量、规范市场、交通信息、节能、环保管理标准领域扩展。
  “公路、水路运输全行业统计信息系统”、“土工织物在港口及航道工程中的应用”、“路面管理信息系统”、“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58个推广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57个“交通人才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公路、水路交通主要技术领域中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骨干,其中一批中青年骨干已成为科研、开发、经营、管理的带头人。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引进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先后派出科技人员500人次赴国外学习深造,对交通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部属科研单位基本建设完成情况良好,总计完成投资7.4亿元。建成了公路综合试验场、船舶控制系统国家工程中心、长江口深水航道试验中心等现代化试验基地;新建职工宿舍约73000平米,大大改善了职工住房条件。
  上述成果的取得大大提高了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营管理的整体技术水平,运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初步形成行业技术体系
  软科学研究使交通决策更加科学化。公路、水路交通软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行业)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市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实施行业管理、法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重点课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有力地支持了政府部门的决策,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重大问题决策研究制度化又推动了软科学的健康发展。当前,软科学研究蔚然成风,行业内软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公路成套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大提高了公路运输整体技术水平。以高等级公路规划建设和道路运营管理两方面的需求为导向,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初步形成了以设计、修筑、养护、管理为主体的公路工程成套技术和以维修、节能、装备、场站为重点的公路运输成套技术体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和推广应用、纳入标准规范等,大大提高了公路建设和运输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
  水运成套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大提高了水路装备水平和竞争能力。以现代化港口、内河航运主通道建设和煤炭、铁矿石、粮食、水泥等大宗散货、集装箱运输系统建设两方面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广相结合的科学技术活动,逐步形成以勘察设计、水工模型试验、工程结构、建设施工、疏浚维护、通信导航等水运工程成套技术和装卸、船舶、运输控制、安全监督、港口管理为重点的运输系统成套技术,大大提高了海洋、内河运输装备的质量、运输能力、运输效益和国际航运竞争能力。
  信息技术向公路、水路交通领域广泛渗透,有效地改造了传统交通运输产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迅速地蔓延到公路、水运交通领域,渗透到建设、运输、管理的各个方面。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新电子信息技术有效集成,形成在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交通安全、环境监控、船舶自动化等诸多方面的成套技术成果,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质量、扩大了规模、加强了管理、赢得了市场。
  “九五”以来,公路、水运交通行业加快信息化进程,在普及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突出信息技术在运营系统和管理领域的应用开发,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港口设施和作业的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交通部提出的中国运输信息网(CTIENT)主网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国际互联网在交通领域迅速应用,政府上网工程初步实现了政府职能网上亮相。《中国交通》网站正式向社会提供交通信息查询服务。一批地方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和所属信息中心,也纷纷建立网上站点或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正逐步成为交通运输技术体系的主导技术。
  (2)公路、水路交通科技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部属科研机构进一步优化。根据国家关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我部多年来致力建设的公路、水运和船舶运输三个科研中心已正式通过部门验收,成为国内具有鲜明行业和学科特点的研究机构;完成了部属公益性研究院所的重组,初步实现了精简机构,增强实力,优化公路、水运科技资源配置的目标。
  科技队伍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实施“交通人才工程”,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的结构调整,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把品学兼优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推向重大科技攻关或科技管理领导岗位。建立人才培养科研基金,开展以提高拔尖人才学术水平为目的的研究项目。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更多的科技、管理人员有机会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进修和接受培训。当前,公路、水路交通主要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技术骨干,他们大多数获得了硕士以上学位,取得过国家级或部级获奖科技成果,有出国进修或培训的资历,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等,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机关,承担重要的研究或科技管理工作。
  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本着“适应改革、保证重点、解决急需、形成能力”的原则,从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政府投重资建成了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重点实验室。这些科研基础设施的建成,为公路、水路科学研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研机构适应市场能力增强。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员、改善分配制度,创建各种形式的研究、开发、营销一体化机构,开展产学研结合等改革实践,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据了解,部直属开发型科研机构的研究任务中,有80%项目来自市场。
  (3)交通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初见成效
  交通工业企业在引进技术、技术改造过程中,认真贯彻“引进、消化、吸收”的方针,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不断创新,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和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份额逐渐扩大,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2、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水平的地区和领域间差异很大。东部地区、枢纽港和从事国际运输的航运企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以及内河航运、道路运输等领域现代化程度较低。这就决定了我国公路、水路总体技术水平和效益不高,与公路、水路交通事业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主要问题有:
  (1)科技总体水平不高
  科技进步对提升基础建设和运输生产整体水平的能力还不高。作为劳动资料的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装卸设备和有效发挥这些劳动资料效益的运营管理,相当大一部分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水平,技术含量低,水平不高,有些还相当落后;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生产、运输服务和运营管理的劳动力中,高水平人才,受职业教育和专职培训的人员比例不高,掌握现代化设备和工具的能力不足,对工程质量或技术操作的要领和关键把握能力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科技进步的对运输经济发展的贡献还很低(不足40%),提供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技术的能力还不足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集约型发展。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进程不快。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的推进在地区间、领域间、机构间乃至领导干部个体间的差异还很大,使信息化进程不快。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规划计划、政策措施、技术标准、运行规则等方面都有待改革和完善。努力寻求加快行业信息化进程的政策和措施,是当务之急。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八五”以来的近十年中,公路、水运交通科研成果累累,仅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就达800余项,有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有效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比例不高(科技成果推广率为40%左右,转化率为20%-30%)。说明我们尽管能在某些领域集中力量搞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但还不具备将这些成果进一步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条件或能力。
  交通技术监督工作有待加强。“九五”以来,在制定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计量检定规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交通电子、信息技术向交通领域渗透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是,在行业技术监督工作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投资力度有限,组织措施不力等原因,与交通运输市场、工程、设计和管理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需要相差较大。
  软科学研究工作需要加强和完善。当前,需要对公路、水运交通软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近期和中长期战略目标进一步加以明确,软科学研究投入必须有大的突破,软科学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研究方法、研究制度、研究管理等方面急需改善和提高。
  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还需进一步落实。随着交通运输的大发展,节省资源和能源,对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当前,在科技进步工作中,还需进一步落实。
  (2)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当前,国有交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没有明显的提高,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多数企业不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的组织机制不完善,在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有待大力探索实践。
  (3)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只是重点解决了科研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等外部问题,科研机构内部的人事、分配机制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行业创新体系的建设问题,仍然在阻碍科技进步工作的发展,这是下一步科技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4)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研究开发脱节
  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必须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从依赖国外技术向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三方面的结合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主要是消化吸收、研究开发方面)三者脱节。引进计划与科研计划脱节,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活动与自主研究开发活动缺乏协调与合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战略目标,继续实施“科教兴交”战略,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质量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促发展,引导、组织和推动交通全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行业整体的科学和技术水平,促进公路、水路交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按照政府主导、宏观调控;市场导向、需求带动;高新领先、创新推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措施有效、确保实施的基本原则。坚持:
  突出行业急需,集中力量办大事。正确选择和优先发展对交通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抓好一批重大技术项目。重点加快西部地区交通科技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交通建设。
  择优支持,实施技术跨越式发展。选择具有自身优势、特点明显、现实可能,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与带动作用的若干重要领域,择优支持,精心组织,力争实现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应用示范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务求取得实效。
  强化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引进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引进技术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大力加强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发展目标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符合交通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交通运输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科技进步对交通增长的贡献率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重点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水平。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交通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力争使50%的国有大中型交通企业建立起形式多样的技术开发机构。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基本构筑起符合市场机制的,以企业(包括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科研院所)为主体,科技中介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科技企业及公益性研究机构等有机组成的交通技术创新体系,显著提高交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在关键技术领域有重大突破,为交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紧紧围绕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实施,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为目标,开发先进适用的成套建设技术;大力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及其技术装备,改善传统的运营管理手段,为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保障交通安全,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
  3、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交通行业信息化水平
  面向交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加快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交通信息资源,实现勘察设计、运输规划、政府管理、企业管理、运营管理、运输控制、信息服务等重要方面的技术创新,并在重点领域实现产业化,为加快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
  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完善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成果的使用率和转化率分别提高15%和10%。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改造交通运输传统产业。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交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
  交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初步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培养出一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及从事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交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基本适应交通科技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三、“十五”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重点
  (一)面向交通建设和运输生产实际,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公路建设以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地区公路建设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为重点;公路养护以已建高速公路和等级公路的养护、改造技术和装备开发为重点;路网运营以智能运输系统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路网使用效能和道路通行能力为目标,重点研究开发各种网络系统关键技术;道路运输以高速公路客运系统、快速货运系统和现代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关键技术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开发公路交通安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实现勘察和设计、施工和检测的有效集成,运输设施、装备和运营管理的有效集成,大幅度提高效率和质量,提高运输安全性,改善运输管理,提高为社会提供各种运输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港口建设和发展以港口结构性调整为目标,以主枢纽港建设为重点,提高港口专业化和运输系统现代化水平,重点解决深水枢纽港建设技术和专业化、高性能码头装卸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水运主通道建设以航道整治、维护、渠化和各种内河专业化码头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水路运输产业,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系统、专业化散装运输系统、特种运输系统和滚装运输系统等技术含量高的运输方式;提高船舶航行通信能力和水上安全监督的装备水平、建立水上安全监督网络,大幅度提高水上安全性能;提高水上运输、水运工程和港口水域的环境保护水平和检测预警能力。
  1、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
  (1)山区高等级公路修建关键技术;
  (2)高等级公路建设新材料;
  (3)提高沥青路面长期使用性能研究;
  (4)改性沥青及其路面设计方法、评价指标和施工工艺和生产设备;
  (5)特大跨径桥梁设计、施工和监测技术;
  (6)旧桥改造成套技术;
  (7)高等级公路维修养护技术和装备;
  (8)大型高效路面施工、养护机械开发及产业化;
  (9)公路工程质量智能化综合检测设备;
  (10)玻璃纤维格栅加筋沥青路面的低温性能、设计方法及施工养护技术。
  2、公路智能运输系统(ITS)技术
  (1)高速公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技术;
  (2)网络环境下收费系统技术;
  (3)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和紧急救援系统技术;
  (4)公路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5)道路运政信息系统技术。
  3、道路客货运输系统及装备关键技术
  (1)客、货运输信息系统技术;
  (2)运输企业电子化、网络化关键技术;
  (3)现代物流系统建设和管理技术;
  (4)场站装备及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5)中高档公路客车开发;
  (6)公路专用车开发;
  (7)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诊断设备开发;
  (8)汽车维修保养成套技术及装备开发。
  4、公路安全与交通工程技术
  (1)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及预测技术;
  (2)交通安全防护设施及防护效果研究;
  (3)驾驶员生理、心理测试及驾驶员模拟仿真系统技术;
  (4)省级公路网监控技术;
  (5)路桥工程、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
  5、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1)不同地区高等级公路路网规划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
  (2)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特殊地带植被技术、声屏障建造技术和景观设计评价技术;
  (3)公路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公路环境工程CAD技术,公路路域生态工程设计和公路景观设计技术;
  (4)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保护技术、恢复技术、土地复垦技术;
  (5)代用燃料(天然气、液化石油等)车辆开发;
  (6)车辆尾气治理技术。
  6、现代化港口建设技术
  (1)枢纽港规划技术;
  (2)港口建设测设新技术;
  (3)深水筑港技术;
  (4)大型吹填造地施工系列技术。
  7、航道建设关键技术
  (1)河口航道整治施工技术及装备;
  (2)沿海枢纽港深水航道建设、维护技术和疏浚装备;
  (3)特殊地区航道整治技术。
  8、水路运输系统建设关键技术
  (1)集装箱运输系统关键技术;
  (2)煤炭、石油、矿石、粮食、化肥、散装水泥等大宗散货运输系统关键技术;
  (3)新型运输方式研究和江海直达、滚装、集装箱、液化天然气(LPG)和液化石油气(LNG)等新船型开发;
  (4)船舶运输控制与通信系统技术;
  (5)港航EDI及电子商务技术。
  9、大型高效装卸设备和港口自动控制技术
  (1)集装箱码头前沿和堆场大型、高效装卸机械及自动控制技术;
  (2)大宗散货大型、高效、低能耗、低污染装卸机械和工艺系统自动控制技术;
  (3)港口生产作业优化与自动控制技术。
  10、水上交通安全保障系统技术
  (1)安全分析、评估、预测和宏观控制技术;
  (2)高性能安全监督、救助打捞装备的开发;
  (3)提高现有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系统功能和性能的研究;
  (4)港口重大危险事故控制系统成套技术;
  (5)大桥(坝)区船舶交通管理技术;
  (6)危险货物运输及事故处理技术;
  (7)水运工程施工安全技术。
  11、水路交通环境保护技术
  (1)水上大面积溢油应急系统成套技术;
  (2)海上港口煤炭、矿石装卸粉尘防治技术;
  (3)危险品运输污染防治技术;
  (4)建港和航道疏浚作业环境保护技术;
  (5)船舶清洁燃料应用技术。
  (一)抓紧抓好西部开发中交通建设关键技术
  紧密结合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研究适应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针对特殊地理和地质条件下交通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的技术需求,围绕节省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使用的可靠性、耐久性,降低营运成本的目的,开展工程前期研究和技术标准规范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装备的研究和开发,促进西部地区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
  1、西部地区公路建设技术
  (1)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和技术标准研究;
  (2)低造价公路路面技术;
  (3)西北地区特殊路基路面修筑技术;
  (4)沙漠地区筑路技术;
  、(5)西南地区高等级公路路面材料、设计、施工技术;
  (6)冻土地区、常年积雪地区公路修筑技术;
  (7)西部干线公路特殊路段、桥梁设计、施工及控制技术;
  (8)公路隧道综合技术;
  (9)隧道交通事故防治技术;
  (10)西部公路交通工程系统设置技术;
  (11)西部公路病害、灾害综合防治技术;
  (12)西部公路养护技术;
  (13)西部公路建设环境工程技术;
  (14)土工合成材料在西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15)高原、低温地区职工劳动保护技术。
  2、西部地区内河航运建设技术
  (1)长江上游水系航运建设关键技术;
  (2)珠江上游水系航运建设关键技术;
  (3)澜沧江航运建设成套技术;
  (4)黄河中上游航运建设关键技术;
  (5)西部航道整治关键技术及装备;
  (6)长江三峡通航船型研究;
  (7)西部地区内河新船型开发;
  (8)西部地区内河港口装卸工艺及装备;
  (9)长江上游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技术;
  (10)三峡库区防治船舶污染应急系统的研究
  (11)西部地区库区、湖区通航设施建设关键技术。
  (二)进一步重视交通软科学研究
  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宏观环境,为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战略目标和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不断提供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辅助各级政府、企业正确决策,促进交通系统决策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研究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加强前瞻性课题研究,辅助各级决策层正确估计形势、判断趋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重视政策与措施的跟踪研究,及时为领导提出强有力的调节措施,保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任务是:
  1、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改革及政策与法规的研究
  (1)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研究;
  (2)理顺公路管理、海事管理、航道管理等交通管理体制问题的研究;
  (3)执法监督机制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
  2、调整公路、水路交通产业结构的研究
  (1)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出的要求和任务的研究;
  (2)建立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对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出的要求和任务的研究;
  (3)规范运输市场,调整经营战略,实现运输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等的研究。
  3、加入WTO对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加入WTO对我国运输市场的影响的研究;
  (2)加入WTO后,我国相关运输法规和对策的研究;
  (3)运输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条件、规范竞争行为等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研究。
  4、加快西部交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
  重点围绕西部大开发对交通运输的要求,研究西部交通建设的基本思路、战略方向和目标、运输布局和运输结构调整、技术导向、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度、不同运输方式的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5、交通建设投融资政策和措施的研究
  (1)通过发行财政债券、公路建设专项债券和贷款等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的政策和措施研究;
  (2)扩大引进外资渠道,解决公路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的研究;
  (3)费税改革后,用于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资金的分配和管理问题的研究;
  (4)财政投资在交通建设资金中的作用及相关政策的研究;
  (5)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资交通建设,扩大融资规模渠道等政策和措施的研究。
  6、公路水路交通适应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问题的研究
  (1)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拓展现代物流服务的政策、措施的研究;
  (2)传统运输业运用现代物流理论,实现基础设施、运输管理和现代信息网络的最佳配合,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研究;
  (3)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运输系统、运输组织、运输工艺和装备的研究。
  7、国内外交通运输发展动向的分析研究
  跟踪国外交通发展,系统积累资料,研究国外交通运输发展动向、变化规律,结合我国交通发展实际,并系统分析研究国内外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发展规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环节,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科技中间服务,完善科技交易市场,加速科技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推广。
  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运用适当的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等手段,鼓励企业对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确定一批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稳步推进,加快我国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
  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的主要任务是:
  1、国道主干线设计集成系统技术。主要包括GPS、航测遥感、CAD集成技术等;
  2、沥青路面抗剥落剂、混凝土路面外加剂、早强混凝土、缓凝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改性沥青等建设、养护高等级公路急需的新材料等;
  3、公路大型施工机械和专业化养护机械;
  4、高档客车、货运专用车、清洁燃料车及车辆检测诊断设备、节能技术等公路运输装备及维护设备;
  5、非接触式IC卡收费技术、车载电子标签设备和车辆自动识别技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等;
  6、路—车通信设备、车载信息处理机和车载定位导航系统;
  7、客货信息系统、车辆调度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及场站装备和货物分检设备;
  8、港口作业综合调度和控制系统;
  9、船舶控制与通信信息系统;
  10、港口装卸装备全交流变频及数字化电控技术;
  11、大型散货装卸装备和集装箱装卸装备;
  12、水路运输安全监控与事故应急系统;
  13、运输船舶维修管理系统;
  14、港口装备维修管理系统。
  (四)强化技术监督,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强化交通行业的技术监督工作,适应我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平竞争、协调经济活动、提高工程、运输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技术监督工作的行业管理,调整现有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强化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力度,使之真正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组织;积极发挥交通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使之在计量技术发展方向、发展规划的确定、交通计量检定规程的制修订中,起到技术把关作用;加强对各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及时认证,发挥质检机构的作用;加强交通专业计量设备计量检定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其对质检机构计量设备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交通标准化、计量工作的技术创新力度,制定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通标准化、计量政策;加强交通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任务是:
  1、制定水路运输损耗,运输节能、客货运输等级等标准等;
  2、制定水上运输安全、环保标准;制定港口作业、港口机械产品标准;
  3、制定内河船舶船型系列标准;
  4、制定智能运输标准;
  5、制定交通工程设施的产品标准;
  6、制定汽车维修保养设备、筑养路机械产品标准;
  7、制定公路运输安全、环保标准;
  8、制定专业计量器具的计量原理、方法及计量仪器、设备的研究及有关规程;
  9、制定专业计量器具、设备的计量检定原理、方法及计量检定仪器的研究及有关规程;
  10、制定在用汽车检测设备、公路工程和水运工程仪器设备、船舶通讯导航设备等的计量检定规程;
  11、制定交通专用计量器具进行计量技术管理的计量技术法规。
  (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创新
  遵循“统筹规划、分层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总体思路,科技工作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实现交通运输业全面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电子化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公路智能运输系统开发工程、运输企业为扩展现代物流功能而进行的信息化工程以及各种运输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建设中,一方面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扩散和倍增效应,成为交通运输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交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提高行业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信息知识和技能,推动劳动组织的变革和管理的改革。主要任务是:
  1、广泛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遥测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和控制技术,实现在科学研究、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输生产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全面改造传统运输产业;
  2、建立“三网一库”为基本框架的政府政务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政府业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资源开发和信息共享、网络互联、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应用与开发。
  3、全国水运管理信息系统、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系统、公路运政路政管理信息系统、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及紧急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公路区域性智能管制系统、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道路运输车辆和货物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水路货运管理信息系统、水路信息服务系统等建设的关键技术应用、开发与推广。
  4、交通运输融入现代物流、实现电子商务运作的研究,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开发;
  5、开发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实现交通技信息网与地方省厅科技信息资源网的互联,在技术交流、交易、咨询、学术研讨等方面实现创新,成为公路、水路交通科技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
  6、信息标准、技术规范的研究和开发;信息政策法规的研究。
  7、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培训;企业生产人员的职业信息技能培训;发展网络教育,开展网上远程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
  广泛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开发人才。
  (六)加强科技人才开发,提高整体素质
  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认真贯彻实施交通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培养一支适应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和运输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重视选拔和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科技队伍,加速人才的代际转移,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遵循“适当增加人员总量,着重优化队伍结构,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全面提高人员素质,重点培养拔尖人才”的原则,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点抓好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职务结构的调整工作,努力实现科研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代际转移,造就一支年轻的专业技术队伍,并培养新一代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科研人才专业理论和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作为科研人才建设的中心环节。科技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稳定和发展基本覆盖公路、水路交通行业重点专业领域的学术和技术骨干队伍,形成层次和梯队。解决科研队伍中存在的年龄结构断层问题。加强科研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争取达到每个重点专项领域有1-3名正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3-4名40岁左右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科研人员作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助手,并有相当数量的青年技术干部作为后备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布局。到2005年,培养出40~50名交通重点专业领域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80~100名中青年科技骨干。
  2、继续推行“十百千”人才工程建设计划。一是建立“十百千”跨世纪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跟踪计划,二是继续挖掘和培养有潜质的优秀年轻科技人员,扩大“十百千”计划的覆盖面。在“十百千”工程计划实施到一定阶段后,根据我国交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3、注重培养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在激烈的运输市场和建设市场竞争中能够领导创新和创业的企业家。
  4、开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制定专门的交通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交通科技人才的超前发展。
  5、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引进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外留学生和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为交通建设服务,不断提高交通科技人员素质。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的起点
  针对交通运输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国际最新发展动向,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加强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范围,拓宽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的空间,采取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企业和科研机构、院校的国际合作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科学研究的起点。使交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今后几年内应该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更加有效的推动作用。
  重点领域是: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和相关政策,通过国际合作有效地解决山区和高寒地区的筑养路技术问题;针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交流国际运输发展趋向和管理模式,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拓展;在电子商务、智能运输系统和港航自动控制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多渠道的合作等。主要内容是:
  1、充分利用已有的政府间国际合作渠道,开展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解决当前我国运输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2、充分利用与国际科技组织和会议的联系,有选择地争取与更多的国际科技组织开展多边合作,邀请更多的单位广泛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
  3、充分发挥各种国际展览会和研讨会的作用,利用这些展览会和研讨会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宣传我国的有关技术政策,发布合作意向,拓宽国际合作渠道;
  4、针对有合作前景的地区,确立更广泛的政府间合作协议和项目,推动政府间合作的发展;
  5、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的作用,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增大交通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出口份额。
  四、政策与措施
  1、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在知识经济崛起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强调了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关键就是要突出创新。我们必须加强领导,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技术创新。首先要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敢于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立新知;其次,要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异想天开,更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在广泛学习和借鉴他人知识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新成果。
  2、加强政府的组织管理和宏观指导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制定适当的宏观经济、科技政策,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为交通运输产业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条件。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交通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和宏观指导,建立健全有效的技术创新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院校主动推进技术进步。主要工作有:
  (1)实施重点战略。
  运用国家的有限财力和物力,在优先发展的高技术领域采取重点突破的措施。重点突破不仅包括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等。
  (2)完善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技术进步、规范企业行为、实现技术的经济效益、防止不正常竞争等方面的职能,通过制定有效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配以必要的财政金融政策,加速产业组织与技术结构的优化过程。同时,对长期不重视技术进步甚至生产、使用高能耗的技术和装备的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其发展。
  3、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在未来的改革中,政府将通过政策、法规等,形成社会多渠道投入的机制,特别是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但是,对推动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共性、周期长的重大的研究项目以及公益性、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部在“十五”期间的科技投入将比“九五”有较大提高。此外,为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部专门设立了西部大开发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了西部地区交通科技资金投入,以加快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步伐,使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创造比较有利的交通条件。为此,要规范对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的管理,制定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科技项目的招标和投标管理办法。
  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交通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出新的要求:各省(区)交通主管部门每年从现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高技术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要达到年销售额的5%以上,对交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积极争取从交通税费、交通重大建设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技术创新活动。
  4、积极推进交通科技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为强化企业在交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交通企业在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必须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技术中心或通过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合作,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真正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稳步推进交通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根据科技体制改革进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使交通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后,能够继续发挥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的优势,面向市场,为交通建设服务,成为交通行业技术创新、产业化和成果转化的基地。
  充分发挥具有交通重点学科和交通主干专业的高等院校的人才、智力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以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的科学研究工作,使其成为交通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和源泉。
  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协作,鼓励产学研之间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合作形式。坚持优胜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推动产学研之间的人员交流、技术交流和实验室相互开放。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
  继续加强行业联合攻关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运作模式的创新,真正实现集中和优化行业力量,发挥联合优势,共同攻克科技难关的目标。根据各地交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西部大开发项目的实施,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联合科技攻关项目。继续发挥各省交通厅(局)组织联合科技攻的积极性,实现跨省、跨地区联合攻关,解决不同地区交通建设环节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大力发展中小型交通科技企业,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走向市场,以独资、合资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创办或领办科技型企业,成为交通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生力量。
  5、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科技部转发的《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为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面向交通运输业供了有利的政策保证和竞争环境。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在推进这一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包括管理方式、计划方式、投资方式、组织项目方式的转变。还要研究、制定、培育和完善市场的政策和措施。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需求,竞争促进发展是根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都应为本行业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条件和利益尽职尽责。加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宏观引导,通过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建立产业化基地等形式,促进已有成熟技术的升级和应用,使科研成果商品化、市场化,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重视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在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坚持“先进、成熟、实用”的原则,积极采用和吸收新的技术成果,不断提高标准规范的技术水平,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交通行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6、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注重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
  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人才是技术进步中最重要的资源。为完成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坚决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强交通系统科技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交通科技人员的素质。
  对在技术创新工作中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对促进交通行业技术进步和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项目和技术人员给予重奖。
  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将把重点放到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上来,对中青年拔尖人才在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出国学习、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实行特殊岗位工资制和课题工资制。
  7、进一步加强交通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注重对交通重点学科及研究领域内的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对原有的基础配套设施加以扩充、完善,强化研究试验手段,以形成必要的规模与能力。部将对为交通事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重点实验室在承担科技项目上给予支持,使其成为在进行重大科技攻关、高新技术开发、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代表国家和交通行业水平的重点科研、实(试)验、检验和测试基地。各省交通主管部门、交通企业和科研机构要注重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规模、提高研究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川人身损害赔偿网》系《四川胡云律师事务所》旗下大型人身损害赔偿专业维权网站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东二段建设路55号华联东环广场20楼 电话:028-83111807 手机:13980059902
 

部分风采展示\news

更多>>
廖述龙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0151号

蜀ICP备17011024号-1  技术支持:狼途腾 • 人人帮